不管以前周逸的神童称号伴随着多少争议,现在他以几乎大满贯的成绩横扫了一遍全国权威数理化竞赛科目,终于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真正实力——同龄之中傲视群雄。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计算机,下个千年争第一!”
这句话是周逸在计算机科普讲座上经常说的口头禅,现在他以身作则做出了表率。
作为数理化加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周逸可谓是冉冉升起的八九点钟太阳,身上透着微光,未来大有可期。
中科大少年班的成功,让国内其他知名高校终于下定决心,在教育部统一组织下,于1985年初正式开始了少年班的招生。
数学、物理、化学,任何一个全国竞赛的获奖者都有机会获得大学免试入学的推荐机会,尤其一等奖得主的话,清华北大这两所国内top2高校打开大门欢迎你。
周逸身上两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再加计算机这门新兴学科的一等奖,简直就是所有高校少年班最优先考虑的领军型人才。
北大先敲门,然后清华也来了,这两家中国最顶级的高校向周逸发出了最热情的邀请,尤其清华还承诺将会为周逸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如果说周逸一点都没动心是不可能的,毕竟这可是所有中国人口中最推崇的清华北大。
不过经过仔细思考过后,他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两家大学的邀请。
根本原因在于周逸已经对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有了规划,他打算赴美留学,去全球最顶尖的大学深造,与最聪明的人一起竞争。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因此,中国的大学对他来说,只是一个中转站。
在长辈谢依德的指点下,cuspea项目进入了周逸的眼帘,它将成为其一飞冲天的跳板。
cuspea全称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是用来选拔派遣中国学生到美国攻读物理专业研究生的考试。
这项计划由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物理学家李正道教授发起,它的诞生源于特殊的中美国情。
中国国门重新打开后,享誉全球的李正道教授应邀回到中国讲课,他发现长期被国际封锁导致国内学者的知识水平跟国际主流产生断层,再如此发展下去的话中国年轻一代将失去跟世界科学前沿对话的能力。
在中国讲课期间,其发现中国的大学生勤学好问,天赋并不差,只是缺乏合适的教育土壤。
于是,李正道教授开始有了新的想法,达则兼济天下。
cuspea项目应运而生,从1979年开始,打算以超常规的方式,争速度、抢时间,尽快培养中国物理人才,将好苗子送进美国顶尖大学,用最短的时间缩短中国物理研究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要知道虽然中美建交,但在留学领域却没有正式对接,中国没有放开“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只能走公办留学道路。
而cuspea项目,每年能有100个左右名额以培养物理人才途径直接奔赴美国留学,并且还有奖学金提供。
可以说,cuspea是李正道教授用个人名誉和威望推动的项目,专门为中国培养未来的物理人才,它对当时的中国学术界来说可谓是国士无双的壮举。
赴美留学的话,一年打底要1万美金的学费加生活费,如果没有奖学金的话,周逸是想都不敢想。
cuspea项目获得了中美官方的认可,由中国物理学会统一组织考试把关,然后美方大学再派面试官赴华进行终审,顺利通过的话就能踏上赴美留学之旅。
因此,周逸选择大学,最重要的考虑就是有利备战cuspea项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道分水岭,之前全球科技高地在欧洲,那里诞生绝大部分的诺贝尔奖。二战后转移到美国,北美成为全球顶尖人才新的聚集地,并引领全球科技浪潮到现在。
留学对一个人的飞速成长极其有利,当年我就因此大受裨益。
所以,你们能出去的话我都建议出去。
一是学东西,二是见世面,三是会独立。”
周逸可是复旦大学的嫡系种子,面对清华北大的挖角,校长谢依德当然要出来做工作,力保这面招牌不会倒戈。
而且谢依德的思想相对前卫,她是留学体系的受益者,知道跟她同一批的中国绝大多数顶尖学者都拥有留洋经历,所以大力鼓励出国留学。
cuspea项目在中国官方没有放开私人留学许可时,是国内大学生直接赴美留学的绝佳途径,并不需要需要托福考试就能直接入学。
因此,谢依德打算在复旦对cuspea考试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力争让更多的复旦学子能搭上这班快车留学。
最后,周逸没有选择北上首都求学,还有私人的原因,就是不想离家太远,需要的话可以随时回家看看。
再加上他喜欢现在的生活氛围,在复旦附中待得很愉快,将来走过一墙之隔大学校园读书的话,还能经常回母校看一看。
从这点看,周逸心底还是一个念旧的人。
到复旦大学就读少年班,他的父亲周建国非常支持,毕竟其就是从同一个校园学成出来,加上还有长辈谢依德的照拂,比独自北上要好。
儿子长大了,拥有了自己的主见,周建国只能给以建议,但决定权还是握在周逸手中。
既然要走cuspea项目出国,那么大学专业就得报考物理。
不过复旦少年班吸取了中科大的经验,在大一时不分院系和专业,集体学习基础学科。到大二的时候,再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选择院系和专业,或者保留在少年班内独立成班继续混合型培养路线。
第一届复旦大学少年班一共招收了115名学生,平均年龄15.5岁,除1名初三学生和21名高一学生外,剩余的全部都是高二学生。
为何没有高三学生呢?
因为他们马上就要高考,拥有了进入大学的机会,而且年纪超龄了。
少年班的招生规则,就是只要高三年级以下的年轻学子。
这届少年班唯一的初三学生就是跟周逸在计算机大赛上获奖的梁见章,而周逸则在21名高一学生行列之中。另一位获奖的沈南诚因在数学竞赛上拿了全国三等奖,获得了保送进入交大就读的机会。
一下子招收了115名少年班学生,名义上说是少年班,人数实际上算是少年系了,因此分了3个班级配备辅导员利于管理。
周逸和梁见章一起被分在了1班,两人真是不打不相识,阴差阳错下反倒成为了同班同学。
复旦大学的第一届少年班,自然引来诸多关注,校方也特意为此举办了盛大的开学典礼。
周逸顺理成章被选为新生代表上台发言,毕竟他放到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资格担任如此角色。
“伤仲永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讲的就是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如何陨落泯然众人的故事。
今天能坐在这里的同学,都是同龄人之中的佼佼者,放到古代也可以跟方仲永一较高下。
估计此刻没有谁的心里认为自己会成为方仲永。
但我在这里敢打包票!
现场115位少年班学员包括我在内,10年或者20年后一定会有伤仲永般的例子出现,他或者她将会是我们少年班的笑柄,也是少年班之耻。”
此话一出,底下一派哗然,如果讲话的不是周逸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估计马上会被人轰下台。
像是心里早有了准备,周逸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继续讲了下去。
“如果你不想长大后背负‘少年班之耻’称号,我希望你能在今天后一日三省,扪心自问:
今天你足够努力了吗?你距离伤仲永是不是又近了一点点?你是否对得起自己少年班的学员身份?
希望20年后,你能得意洋洋出现在我的面前,用非凡的成就来狠狠打我脸!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
既然时代选择了我们,那我们就要创造新的时代。
如果中国的未来不在我们,那又会是谁呢?
not me,but who!”
可以说,周逸不按常理出牌的一番话,尤其“少年班之耻”五个大字足以牢牢印刻在所有少年班的学员心中,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大家前进。
由于名人效应,周逸被任命为1班的班长,毕竟他愿意出头没有其他人不服。
从幼儿园到大学,班长这个头衔一直跟随着周逸,因此他也是驾轻就熟很快就接手工作。
没想到当上班长的第一把火,竟然是督促班级同学学习叠被子做卫生。
跟周逸这样的寄宿生相比,许多少年班同学在家里不用做家务,日常生活技能急需有待提高。
于是小周老师又上线了,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将大家治理得服服帖帖。
能进入少年班的学生,都算有一技傍身在原来学校是众星捧月,自然心里傲气少不了。
毕竟年少轻狂,谁都无法免俗。
不过面对周逸这样的竞赛大满贯选手,参与过比赛的大家都自知弱了一大截,班长吩咐的事情都老老实实照办。
大学跟高中相比,知识面更广,科目课程更多,包括周逸在内的所有少年班学员都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
复旦少年班刚上正轨一个月,就传来晴天霹雳的消息,那就是周逸被退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