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篇25 皇帝难欺

类别:历史小说       作者:芈黍离     书名:汉世祖
    垂拱殿内,刘旸缓慢地在御案前踱着步,脚步声显得很沉重,而那张沉凝的面庞间,甚至有那么一丝愁苦,显然,他的心情并不好。
    御前侍候着的,除了内侍郑元之外,便只有内阁学士徐士廉了,不过都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良久,刘旸抬眼瞥向保持着默然状的徐士廉,稍显怅然地道:“先帝在时,岂是如此多事?纷至沓来!层出不穷!简直可恶!”
    此言落,徐士廉与郑元都不由心头大震,郑元则赶忙道:“官家息怒!”
    没有搭理他,刘旸直接冲着徐士廉道:“这些个大臣、御史、使君、知州知县,还有将军,本章之上,一个个恳切陈言,尽职尽忠,为国为民,然而从其本心,有将朕视为君父亲吗?”
    徐士廉在刘旸身边也侍从好些年了,在他的印象中,这個皇帝素来沉稳内敛,但此时,陛下竟然在埋怨,这可是极其少见的。一时间,徐士廉心里也是感慨颇多,忧思重重。
    “为何不说话?”见徐士廉沉默,刘旸不由恼怒道。
    便是宽和如刘旸,发起怒来,带给臣仆的压力也比山大。迎着皇帝的目光,徐士廉不敢再作哑了,沉吟少许,略显谨慎地道来:“以臣愚见,一切纷扰,概因为陛下初登大宝,威权不固……”
    “初登大宝?从柩前继位开始,整整一年了!”刘旸径道。
    这该是刘旸今日抱怨的最后一句话,发泄了一番情绪过后,理智重新恢复,认真思量几许,一双深眸之中闪过少许负复杂的色彩,嘴里喃喃道:政治
    “那么如何树立权威,严刑峻法,杀人立威何如?温良恭俭让以得之,那朕究竟得到了什么?”
    刘旸的声音如寻常时候那般平和,但听在徐士廉耳中,却觉从里到外的发寒,皇帝俨然被下边人的手脚以及地方上的乱象激怒了。
    所幸,刘旸很快地从那种骇人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又沉吟良久,悠然一叹,问徐士廉道:“内外臣僚上书,关于税制改革的这些个弊端、损失、祸乱、恶果,你有什么看法?”
    见皇帝进入正常问政的状态,徐士廉心头莫名一松,略作思索,沉稳地应道:“回陛下,以臣愚见,事或有其事,但理绝非其理!”
    “怎么讲?”刘旸直直地盯着徐士廉。
    在刘旸的印象中,徐士廉平日里话并不多,那似乎是二十年前登闻鼓案落下的“后遗症”,但对于内外军政,徐士廉也常有惊人之语,此时的刘旸,显然希望从徐士廉嘴里听到一些“真知灼见”。
    徐士廉则继续从容道:“税制新法,乃是先帝、陛下、晋王、赵相并朝中诸宰及相关部司干臣多方听取、审慎调查、细致考量,方才得来。
    试想,以君臣之贤能,及多年治国之经验,所拟大政,便有考虑不当之处,也不至于引发如此多的纷扰与动乱。
    因此,恕臣斗胆直言,在这些骚乱背后,必有奸人作祟,推波助澜!”
    “你所言奸人,所指何人?”刘旸追问道。
    “以陛下之睿智,如何不晓?”徐士廉道:“谁在税改中利益受损,谁又在这些骚乱之中得利,谁就是祸国奸人!”
    听其言,刘旸不由冷笑两声,意味深长地说道:“你此言,可囊括了不少人,若是传将出去,这群情汹汹,怕是要冲你去了!”
    见皇帝这般说,徐士廉显得云淡风气的,拱手道:“倘若如此,那岂不是佐证臣之所言,皆据实而谈!”
    注视了徐士廉一会儿,刘旸又思索片刻,面带会议,怅然地说道:“先帝曾多次讲过,政策无关对错,只在利益,制定政策也从来是不难的,困难只在如何执行政策。现在看来,朝廷在税制改革的执行上,问题很大啊......”
    “陛下英明!”徐士廉道。
    “英明的是先帝!”刘旸断然道,嘴角复现出少许的苦涩:“朕若是英明,何以让人小觑,反复挑衅?”
    对此,徐士廉默然,虽然他还想再劝皇帝忍耐,但此时实在说不出口,因为就如其言,整整一年多了,纷扰不加少,骚乱反在加剧,忍已经不该再是皇帝的治国理念了。相忍为国,若成了单方面的,那就是一厢情愿了。
    “徐卿,你家有多少地?”刘旸忽然闻道。
    对此问,徐士廉下意识地陪了几分小心,但稍作斟酌,还是如实禀来,道:“臣出身寒微,入仕之后,泰半时间居边州,及奉调入京,朝廷以榆林却乱之功赏,兼多年俸禄及陛下之赐,在家乡置有薄田百亩,只待致仕之后,还乡养老。”
    对这个回答,刘旸眼神中闪过少许恍惚,连徐士廉这等一心扎在公事政务上的干臣,公事之外,仍不免将俸禄、赏赐拿回乡置办土地,而况他人。
    百亩地虽然不多,却深刻地反应着大汉臣民们对于土地那等偏执的热爱。大汉帝国的商品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蓬勃发展,但是经济,依旧是建立在以亿万计的土地基础上。
    “百亩地够吗?”刘旸又这么问道。
    “臣家里人丁不多,连带父母妻儿,也不过六口人。待臣归养之后,足以耕读传家了!”徐士廉很坦然地道:“时下土地之经营,雇佣了三户人家,每年扣除雇资以及税赋,也有不少盈余......”
    “百亩田土,就足以让朝廷一四品大员满足!”听完徐士廉的叙说,刘旸又不禁愤慨道:“然而,有些人家万亩肥田,仍不知惜福,仍要对那些穷苦民众敲骨吸髓,贪婪之心,令人作呕,他们的礼义廉耻,道德抱负,都学到哪儿去了!”
    “陛下息怒!”见刘旸怒火蹭蹭往上冒,徐士廉立刻劝道。
    刘旸则一摆手,一副朕很冷静的模样,沉吟良久,郑重其事地问道:“关于税改,如今朝里朝外,争议甚至反对之声很大,有些人甚至将其批为乱政虐民之源,以你之见,朕当如何应对?”
    闻问,徐士廉一时没有作答,而是极其严肃地反问刘旸道:“陛下欲改世祖之政乎?”
    注意着徐士廉那张凝重的面孔,刘旸洒然一笑,就两个字答道:“如何?”
    徐士廉深吸一口气,便有些激切地说道:“乱政者,不法勋贵;祸国者,背主官僚;虐民者,无良地主。此三者,乃税务改制骚乱之根源!
    恕臣直言,陛下当矢志如一,坚定如初,推进改革,不因一时阻碍滞而气馁!
    如有改弃,一则背先帝之志,二则损朝廷权威,三则伤改革志士与天下庶民之心......”
    见徐士廉说得如此恳切,刘旸淡淡地笑了,不知讥讽向何人,随意拿起一道御案上的奏章,道:“然而,天下庶民,已经被税改折腾得筋疲力尽,已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徐士廉当即道:“奏章中上报之骚乱,与全天下德惠之小民贫农相比,能占几何?
    恕臣直言,大汉税制改革进展到如今,已然见到成效,反对之声越激烈,越见改革之必要!
    同时,若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既无济于解决当下面临之问题,还会使大汉税制更加混乱,于臣民而言,也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臣,祈请陛下明鉴!”
    徐士廉对过去半年间发生在帝国内部的民乱看法就相对清楚了,税改固然在执行中,在有心人的对抗中、曲解利用中,造成了不小的破坏与混乱。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那终究是小部分,大汉主要的权贵、地主群体们,多少还是有些底线的,不是人人都敢明目张胆地对抗朝廷大政,也不是所有地主都连最后一粒口粮都不留给农民,否则,这大汉帝国早就动摇了。
    一个还处在上升期的,政治相对清明,中央权威巩固的帝国体制下,对所有人的约束力都是很强的,对人性中恶的一面都有极大的压制。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关于税改弊端的危言耸听,又是从何而来呢?对此,作为皇帝的刘旸,又如何不知,然而也正是如此,他才难掩怒气,很明显,有些人当真把他的宽厚当作兴风作浪的本钱了。
    “朕还收到一份劾章,来自成都知府王审锐,弹劾剑南道布政使潘佑,用政不善,苛待僚属,欺虐下民,西川大旱,赈济不力,致民骚乱.......这道奏章,透露的意味,有些不寻常呐!”
    王审锐,乃是已故平南公王全斌次子,而这份由于成都知府弹劾剑南道布政使的奏章,其中透露的意思,显然绝不只是一次“道府之争”。
    徐士廉听了,眉头也皱得极紧,看着刘旸说道:“陛下,潘使君御下严厉,不为己甚,此事朝野尽知。
    然而,他待小民从来宽和,据臣所知,剑南几年任上,从来兢兢业业,致力于税改,打击豪强,成果显著。
    西川大旱,朝廷也有明诏,责其救济,臣无法相信,潘使君会在此等事务上懈怠!”
    “朕也不信!”刘旸直接道,带有怀疑的两眼稍稍眯着:“然而,这样的劾章,就这般堂而皇之地呈上朕案头了!”
    徐士廉凝眉想了想,道:“陛下或可去文,让潘使君就此事解释一二,两相对照,个中曲直,自当了然!”
    刘旸点了点头,又是一阵沉默,突然冲郑元、徐士廉道:“许久没有出宫了,陪朕去周遭州县逛逛,朕倒要看看,大汉的百姓们,究竟处在怎样一种水深火热之中。倘若有,又究竟是如何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