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杜重威

类别:都市小说       作者:风天玄     书名:历史直播:从秦始皇开始
    第151章 杜重威
    【耶律德光欣然接受了这个消息,但他这一次不打算再像前两次那样单纯打仗了。
    他派出了赵延寿。
    在开运二年,也就是会同八年的时候,石重贵就派人给赵延寿秘密送过信,想要劝降赵延寿。这并不算异想天开,毕竟当时先归契丹又归中原的人并不少。而当时赵延寿的回应模棱两可,并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明确拒绝。
    开运三年三月,石重贵再次派人悄悄给赵延寿送信,又是说朝廷的心意、又是许以厚利,还专门派了曾经在赵延寿手下任职的赵行实。
    等到七月份,赵行实回到后晋,带回了赵延寿的信:“我久陷契丹,愿回到中原,请发大军接应,我当脱身南归。”
    而就在六月底,耶律德光再一次拜谒了祖陵;七月二十三的时候,又征召各道兵马。】
    汉朝初年。
    不用往下看,结果已经很明显了:石重贵相信了赵延寿的说法,而后晋的整个朝堂、或者说有话语权的人也都相信了赵延寿的投降之意。
    刘邦不由感到牙疼。
    要他来说,这也太容易就相信了吧?换做他,不试探上几个回合、用上好几条途径,他是绝不会真的相信的,就算接受了这赵延寿的投降信件,自己也必然有着其他打算。总之,绝不可能全盘交托信任。
    毕竟,让他自己从赵延寿的角度来,想要骗人那可是方法多了去——谁能想到石重贵居然这么就选择相信了?或者就算没有全部相信,也没有进行充足的准备?
    吕雉凉凉道:“这还有什么可说的?不就是之前的战争打出了自信心嘛。”颇有几分阴阳怪气。
    石重贵那是打出了自信心吗?那分明自信心已经爆棚了。
    “而且,后晋对契丹的情报刺探做的显然不够充分。”要不就是收集到了情报,却根本不能将各类情报联系整合,从中拼出关键信息。
    刘邦眉宇有些凝重,他和吕雉、萧何、张良等人对视一眼,都打算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尽可能地加强大汉的情报系统建造,要培养挑选擅长此道之人,不仅要有人能够刺探情报,也要有人能够分析刺探来的信息。
    辽朝,会同元年。
    耶律德光眼睛一亮,这么简单的招数他不是没有想过,但他没想到居然如此好用?
    他不由为自己先前任用赵延寿的行为更加肯定,也对赵延寿这个臣子越发满意:赵延寿,用处真的很多啊!用他真是不亏。
    大契丹不是没有其他汉人将领或者大臣,但排的上号、能够有话语权的非将领的大臣,基本上都属于地位比较顶尖的行列了,和他们大契丹绑定也已经很深,与中原、特别是后晋联系较少,也难以取信。
    其他汉人将领同样的道理,要么与大契丹绑定已深,要么就是和后晋关联不大。总之,都不如赵延寿好使。
    耶律图鲁窘笑道:“大汗,看起来这位后晋的继位之君对于内政处理不甚擅长啊。”他明白,耶律德光必然会对石重贵动手。在他看来,既然有这样的意图,那就决不可中途停止,那他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石重贵的弱点。
    而现在看来,别的不好说,但内政、用人眼光方面,石重贵是真的不够高明——既然如此,这样好的机会,他们怎能放过?
    耶律德光会意,这确实是一个好的切入口。
    当然,后晋的问题不止这些,还有不断发生的天灾,不够完善的情报系统……
    【八月,耶律德光再次亲自统兵,开始南下。
    九月初五,耶律德光在渔阳西枣林淀检阅兵马。同时,耶律德光还做了另一件事:给赵延寿诈降加一道保险。
    九月,瀛州刺史刘延祚向后晋乐寿监军王峦写了封信,同样是一封投诚信,说自己愿意举城归附,同时现在城内契丹军队不足千人,请求后晋发兵攻打,和自己里应外合。
    除此之外,刘延祚还在信中说了契丹此时的境况:今年秋天雨水泛滥,各处的河流水位都上涨甚至溢出,特别是瓦桥关北面,水流到处蔓延、无边无际。耶律德光已经回归本国境内,如今若是瓦桥关以南发生变故,隔着路途和上涨的河流,他即使想要做出反应,也来不及了。
    这一封信,言辞恳切,又带着大量的信息。原本就已经相信赵延寿,打算出兵北上以接应赵延寿的后晋朝廷不由自主开始相信刘延祚。
    况且,瀛州归于后晋,这样的诱惑太大了,大到乐寿监军王峦屡屡上书陈述此时的形势之好、攻取瀛州和莫州的时机之正确,大到石重贵和一众大臣稍稍试探便立刻选择了相信,将瀛州和莫州也纳入了行动计划之中。】
    宋朝,开宝年间。
    赵德芳做出总结:“但是,事实证明,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突如其来的‘好消息’,都应该对其抱有怀疑的态度。”
    那么多好事,怎么突然全都落到了你身上呢?而且,这还不只是你个人的好事,而是整个国家的好事——会有这么容易吗?即使那些人基本上说的内容、写的信都是真的,但只要在最关键、最重要的地方瞒上一手,或者改变一下说辞,就足以将另一方拖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不,该信的时候还是要适当信一信的,只是不能全信。”赵匡胤道,“就如辽国和后晋的这次诈降,他们提供的信息很多都是真的,确实更容易让人相信。最关键的事情,是少帝完全没有做出第二套、第三套方案,他对于可能被欺骗没有任何准备。”
    辽国提供了一些信息,没有问题,那么这些信息就是可以利用的。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绝对不能够就此赌上全部身家——特别是后晋一方在辽国境内的情报网还不够的情况下,自身又没有对辽国产生绝对优势的时候。
    赵光美也加入讨论:“这倒是,有时候还真有人投降,所以还是在于己方对于情报的掌握,和对于万一有所不测的处置手段。”如果被骗,那能否及时止损?能否避免被真的损害到核心?
    情报啊情报……【于是,石重贵开始为了这一目标准备起来。
    首先是各路兵马将领的任命,其中,杜重威依旧担任北面行营都指挥使,而担任北面行营兵马都监的是李守贞。
    同时,石重贵还发出敕榜: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
    就这样,后晋北上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带着此行必收瀛莫,甚至更进一步攻克幽燕,将契丹重创的期待。
    十月二十五,杜重威和李守贞在广晋会兵,共同北上。而在此过程中,杜重威还干了一件事:向石重贵要求增兵,“深入敌境,必资众力”。而石重贵也真的赞同了他的要求,将大部分禁军都派了出去。
    十一月,杜重威带兵到达了瀛州城下。
    此时,耶律德光早已率军南下,在十一月初一包围了镇州,又在初九的时候派骑兵探知了后晋军队即将抵达的动向。
    从这里开始,一切想着耶律德光想要的方向走去。】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虽然预料到了石重贵心态失衡、对现状判断失当,但没有想到石重贵竟然一下子走到了这个程度:“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
    这步子迈得也太大了些,按照后晋的情况,别说想要收复幽燕荡平塞北了,就是前面想要夺取瀛州莫州,且让瓦桥关以南变成安定之地,就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是的,后晋的情况。想要北上,影响最大的还是后晋自身——天灾不断,四处饥荒,又有官员搜刮百姓,这样的国力,怎么可能能够支撑得起后晋大规模作战,还是北上远离本土的战争?
    当年汉武帝出征匈奴,还是想尽办法维持国内正常生产、使劲从各处获取军需粮草呢。而即便那样,等到晚期,汉朝的经济情况也已经不容乐观,开始转向休养生息,减少大规模主动作战。
    而后晋……单单国土面积,就决定了石重贵能够发动战争的上限和频率,更别说还有天灾人祸,又刚刚连续两年作战,如今已经是第三年。
    李世民看着石重贵这次的将领任命,下了一个判断:“这个杜重威,很可能最后选择了投降……还是在耶律德光攻下后晋之前。”他说的比较委婉,意思很明显,杜重威不仅会在后晋灭亡前投降,还很可能就此掀开了后晋灭亡的序幕。
    长孙无忌看得眼角直抽抽:“这个石重贵还当真把禁军都派出去了大半?!”之前的各种的战役,可没哪个把禁军都派出去的——历史上,那些失去禁军、中央空虚的皇帝,大部分是什么样的下场,还表现得不够清楚吗?
    不说别的,大唐后来中央和地方失衡,就是一个活生生、距离后晋时间还很近的例子啊!那还是大唐中央尚有军力存在的情况。
    “所以,杜重威一投降,后晋中央的军力基本就损耗殆尽了。”李世民也不能理解这种行为,但这也是他判断杜重威投降拉开了后晋灭亡的序幕的原因之一。
    【杜重威抵达瀛州城下,而作为诱饵的瀛州,此时也开始对后晋兵马收网。
    杜重威带兵三十万抵达时,瀛州城门打开,安安静静,无人把守,杜重威等人见状,生怕有异,不敢进入。
    这时,一个消息传来:这里的契丹将领高模翰已经带兵潜出。瀛州城暂时不敢进去,这个兵力弱小、又无支援的契丹军队怎么可能放过?
    于是,杜重威派遣了贝州节度使梁汉璋带领两千骑兵前去追击。
    而事实上,高模翰正是耶律德光让瀛州刺史刘延祚行使这一诈降计策的前提。高模翰麾下士卒确实不多,但他并非一个平庸之辈。在这几次与后晋的交战中,高模翰“拔赤城,破德、贝诸寨;略地盐山,破饶安”还曾“兼总左右铁鹞子军,下关南城邑数十”。
    耶律德光又对他信任有加,“朕自起兵,百余战,卿功第一,虽古名将无以加。”“此国之勇将,朕统一天下,斯人之力也。”
    此时,知道杜重威带兵抵达后,高模翰并不慌张,反而对左右说了这么一句话:“军法在正不在多。以多陵少,不义必败。其晋之谓乎!”
    且不论正义的问题,只说这次交锋,高模翰确实展示了人数多未必能够获胜的道理。清晨,他率领麾下三百人和梁汉璋交战,直接杀掉了梁汉璋,导致剩下的后晋士卒四处溃散。
    而杜重威得知梁汉璋战死后,丝毫没有坚持作战的打算,而是直接收军撤退,就此退到了武强。
    退至武强后,杜重威才知道耶律德光已经率军南下,于是干脆连武强都不想呆了,其他地方也不打算去了,而是想要直接沿着直线,从冀州、贝州一路南退。】
    汉朝,元狩四年。
    霍去病对于高模翰的那句话非常赞同,也很有心得:“没错,军法在正不在多,若是其他地方都错了,人数再多也没什么用。”
    他带兵奔袭匈奴,哪一次是靠人数取胜的?而哪一次没有给匈奴带来大规模的杀伤?
    不要说天幕中高模翰这样的小规模战斗,大规模战役中以少胜多的同样不在少数。
    春秋战国,吴起的阴晋之战,白起的伊阙之战,田单的即墨之战,廉颇的鄗代之战……哪一个获胜者,都不是在人数上占据优势的,但通过各种方式,却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刘彻听着霍去病讲自己的作战心得,等他讲完后,突然道:“是有人阻止了杜重威,还是有人已经倒向了契丹?”见霍去病一瞬间有些茫然,他接着说:“杜重威想要南退,那若是最终他投降了契丹……以他南退的速度,契丹能够在他退回邺都甚至京城之前追上他吗?”
    而且,退的太远太猛,石重贵还是很可能会反应过来,让杜重威重整军队,再布置各地,那么契丹和后晋很容易就会再次回到前两次的拉锯模式——但辽太宗这一次达成所愿,所以杜重威应当没有真的撤退太远。
    霍去病顿时反应过来:“契丹现在主力在镇州附近,想要尽快断绝杜重威带领的军队的战斗可能,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主动向镇州靠拢。”
    但还是那句话,杜重威怎么可能有胆量主动向契丹军队所在靠拢?只能是有人推动。而这个人,投向契丹的可能性相当之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