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红色记忆

类别:玄幻小说       作者:松子     书名:柚子
    李迪在京城的这段日子里,一直在照顾爷爷,一生戎马的爷爷受过伤,至今身上还残留着弹片,爷爷今年九十有五,年轻时练过武术,有过硬的功夫家底,身体一直没有大碍,平时每顿饭都要喝上三两北京二锅头,李迪都喝不过他,每逢喝的尽兴,老人会唱上一曲《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李迪在学校时参加过大合唱,这首熟悉的歌曲是逢节必唱,爷孙一起唱罢,李迪会缠着爷爷讲述过去的故事,爷爷眉飞色舞的神态,好像又回到了过去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前年纪念抗战七十年阅兵,作为一名抗战老兵,爷爷接到参阅的通知,但家人考虑到爷爷的年纪,婉言拒绝了邀请了,爷爷在电视机前看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战友,激动地热泪盈眶,他让李迪联系有关部门,两位老战友终于通过微信视频相见了,说好在爷爷今年生日时,远方的老战友来京祝寿,在大家筹备老人寿宴的时候,一场感冒让爷爷住进了医院,李迪开始了长达近三个月的陪护,李迪怕柚子担心,没有如实相告与她,他一面积极策划798文化创意园开园事宜,一面要照顾爷爷,长期以往身心有些疲惫,形容消瘦,体力不支,在医院照顾爷爷的同时,为自己开了一个疗程的吊瓶,时间一晃就快到五月,李迪心情开始着急起来,能否到港城参加798文化创意园开园仪式成了他的难题。
    李迪每次去医院给爷爷送饭,都要经过后海,爷爷的家就在后海北侧的四合院里,紧挨着宋庆龄后海故居,这里原来是一个清末贝勒爷的私产,爷爷分得南向的正房,其余三间住着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家,其中有一家人是贝勒爷的后人,在狭小的四合院里,大家共用生活设施,抬头不见低头见,时间长了,也就当做一家人了,在困难时期,谁家改善生活都逃不掉大家的眼睛,有好吃的大家共享,谁家有困难也是大伙出力来帮忙的。
    住在西厢的一户人家,三口人一个女孩,女孩名字叫柳梅,小姑娘和李迪一起上过小学,俩人结伴上学携手放学,后海的小路留下了两人童年的身影,小姑娘有时会送给李迪果脯之类的小吃,在当时物质困乏的年代,能吃到这样的好东西,是大户人家才有的福利,李迪当时不知道小姑娘的家底殷实,后来听大人说是人家变卖祖上遗留的珍宝,有流水入账,生活自然比普通人要好些。
    李迪一颗少年的心,也开始随着春天萌动起来,一次放学后,两人牵手走到后海的银锭桥,小姑娘看着桥下清澈见底的流水,向李迪诉说了她的身世,她的真实身份是格格,亲生母亲在她三岁时就病故了,养母是父亲的填房,对她非打即骂,让她受尽了委屈,说着说着,她扑到了李迪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李迪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本能地抱住她,不知所措地安抚她,一支柳叶被风吹到了她的脸上,李迪帮她轻轻拿掉,如此近距离地看着喜欢的女孩,李迪这才发现她的美貌是如此出众,柳眉杏眼,面如满月,贵族遗传的超群脱俗的基因,让李迪少年的心砰砰跳动,他为柳梅难过,但两人出身不同,在那个年代是年轻人恋爱的大忌,看着女孩深情的目光,他松开了手,女孩转身跑去,这一别成了李迪最痛苦的记忆,他为自己的懦弱而羞愧,为此耿耿于怀,人们说青春无悔,而李迪的初恋就在柳絮飞扬的早春就结束了。
    每次走到后海银锭桥时,李迪的心情就像桥下的流水上下起伏,儿时放学时与柳梅牵手同行,柳下嬉戏院落共读,都成了昨天的回忆,遇到柚子,李迪又开始振作起精神,一个是官宦人家,一个是商贾后人,李迪结识的两个女人都是有素质和品味的。
    爷爷住院,今年的生日不能举办了,李迪在路过南锣鼓巷时,买了一个小蛋糕给爷爷送去,蛋糕上写着:“戎马一生生生不息,祝您生日快乐。”在医院爷爷的床头边,李迪和护士一起吹蜡烛,唱生日歌,逗得爷爷开怀大笑,“爷爷,您今天的精神状态好像是二十岁啊。”李迪送上了甜言蜜语,“爷爷,您是我遇到的最快乐的老病号,让我们年轻人自愧不如啊。”护士小姐也不由感叹到。
    “孩子们,你们赶上了好年代,要努力工作,珍惜当下啊。”爷爷提出了要求,病房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氛,一群小朋友突然涌进了房间,“爷爷,祝您生日快乐。”这是听过爷爷讲过革命传统的孩子们,他们得知爷爷住院的消息,在老师的带领下来探望爷爷,孩子们把他们亲手做的插花送给爷爷,爷爷抚摸着孩子,眼里充满了爱意,“谢谢孩子们,我会尽快好起来去看你们的。”孩子们用写满祝福的纸条折成千纸鹤挂满房间,祝愿爷爷早日康复。
    爷爷刚刚联系到的老战友打来电话,两位老人深情地倾诉着对彼此的思念,护士小姐走进房间,悄声嘱咐李迪不要让爷爷太累,李迪连连点头,爷爷打完电话有些疲劳了,李迪为他盖好被子,看着他慢慢入睡,这才坐在靠窗的位置,打开爷爷书写的个人经历,这是爷爷为后人留下的回忆录,爷爷一手漂亮的楷体字,是出身殷实的爷爷念私塾时练就的。
    爷爷本名李继业,出生在南方大户人家,自小聪明伶俐,学习上乘,十六岁就跟随他的爸爸来到港城经商,在港城十字街经营着一家丝绸庄,每年从南方经水路将货物运往港城,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成为港城首屈一指的丝绸庄,在爷爷年满二十岁的时候,恰逢港城海军学堂招生,他偷偷报名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在家人的反对声中,爷爷义无反顾地弃商从武,成为一名优秀的海军学员,因为与家庭决裂,爷爷上学的费用是一位同乡赞助的,在爷爷的回忆录中,他写下了这位同乡的名字刘世铭,爷爷在海军学堂毕业后,为报答刘世铭的恩情,主动要求到他的商行帮忙,成为刘世铭的左膀右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