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束。r?anw?e?nw?ww.
于洛很快便回到了宾馆的小房间里。
他已经很久没有动笔写过这样的影评了。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楚门的世界,人生如戏。
胸有成竹,提笔就写。
一篇艺考格式的影评大多都是一千五百字左右,当然也有像北影那样只让写八百字的,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字数越少,难度越大。
影评的开头介绍电影的基本信息,导演是谁?由谁主演?什么题材?然后是讲述了什么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接下来就是提出自己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主要讨论的方向是什么。写完之后大概就有两三百字的模样。
第二段第三段和第四段主要是层递式的小论点,作用是支撑大论点的合理性,最好的情况是慢慢的延展,不禁一目了然,而且有逻辑条理,方便老师阅读。
这三段小论点中还要各举三个小论据,要从影片中找出站得住脚并且要有代表性的细节,这里考察的就是你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但大多数老师阅卷由于考生卷子字数过多,只会匆匆几眼,这就要求你的小论点,也就是二三四段的开头第一句话要写的尤为精炼。
三段每段三百字左右。
第五段就该统领全文总结论点。也是三百字左右,但是结尾处理的好不好则体现了一个学生的整体能力,很多编导生在写结尾时都是把开头的论题在写一遍,然后啰嗦几句。
于洛当然不会这样,他是在总结论点的基础上,往往提出他的新问题,这样在文章的末尾反而出现了一个反问,这是他的一个有意思的小习惯。
写完比平时多一倍字数的影评之后已经到了将近十二点。
于洛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除了热爱的电影之外,他还有太多的其他事情可以做。
前一世跟圈中的朋友聊天时也曾谈到过假如让你重新来过,你还会选择电影吗?
当时的于洛只是笑笑并没有当真。
现在的他还是会选择电影。
为什么?踏实。
人往往对自己所擅长的或熟悉的事物产生依赖。
于洛也一样。
于洛知道在学习编导前,自己对人生是怎样的迷茫。
他也明白当年除了去独立院校读导演也没有别的学校可以让他去,他选择了电影,电影也选择了他。
人要在二十五岁之前找到能够终生奉行的信仰。
这是他在读本科时,一位上戏出身的老师说过的话。
幸运的是他没有迷茫那么长时间,而在大学以前就找到了自己未来的路。
不过话又说回来,短片不是那么好拍的,要想找一个相对来说容易完成且成本又不高的题材更是难上加难。
毕竟他从剧本到拍摄到剪辑成片的时间连一个月都没有。
时间紧迫!
到底什么样的短片才适合自己目前的状况呢?
胡思乱想中,于洛睡着了。
清晨,于洛起的很早,此时街上只有两种人的身影,出摊卖早点的小贩,穿着校服结伴而行的高中生。
其实有时候于洛也挺羡慕他们的,能把两点一线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的,也很不容易。
来到辅导班,教室还没开门,办公室也没开,来的太早有时候也挺尴尬的。
过了好一会,终于听着楼下有脚步声,好像是个女孩,高跟鞋踏踏的很清脆。
林梦云提着杯豆浆,手里拿着精致的粉色笔记本走了上来。
两人都没钥匙,只好站在门外大眼瞪小眼。
不知是谁开了话题,就靠在墙上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
林梦云的家世很好,从她的衣着和待人的举止上都让人感觉十分的舒服。
于洛也曾经对她有过好感,但被独立院校录取后去辅导班汇报时听到她如愿考上了军艺,他就断了联系。
他不是多多,林梦云也不是玛琳娜。
还剩一个多月就艺考了,林梦云心里压力也挺重的,她一心只想着考军艺的戏文,家里对她也很期待,从暑假集训的第一天开始,所有人都知道四班有一个漂亮妹子要考军艺。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林梦云心里最清楚自己是什么状况。
她很喜欢写故事,但一直写不出自己满意的,尽管徐老师或者洋姐都在说在这个年龄段,她的文笔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她仍然不满意。
林梦云很喜欢电影里面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有血有肉形象很鲜明,但她却写不出来。
她把自己苦恼的问题告诉了于洛。
在于洛看来这很正常,你没有生活的阅历,如何能写得出刻骨铭心的感觉。
当然这样直接的话是没办法说出口的。所以于洛把话题转移到选择学校上。
“除了军艺,你还有什么打算?”
“没了,考不过就走普文普理。”林梦云轻轻咬了下吸管。
“你文化课那么好,我一直觉得学艺术在拖累你。”
“还好吧。你呢?还是考北影?”她有些黯然的低下头,随即又故作微笑回了句于洛。
“是啊,不管怎么样总要试试。”于洛双手一摊,轻松的一笑。
“也好。”林梦云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林梦云对考上军艺的信心明显不足。
但于洛知道在辅导班上能够相信且帮助他的也只有眼前这个犯愁的女生。
怎么样才能让她来帮自己?
他很确信如果现在自己把想法告诉林梦云,对方只会当作一句玩笑话。
要不自己先帮帮她?
这时教室的门被打开了,两个各怀心事的人坐在了一起。
早读很快就开始了,收齐班里的影评放在讲台上。于洛坐回位置继续自己的复习计划。
早读过后他果断把整理知识的笔记本放回了书包里。
因为他知道用上课时间整理笔记显然是不现实的。
就这么二十来人的小班上,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私下有什么小动作,老师都是能够注意的到的。
再加上现在又正是散文、故事写作水平的拔高阶段。
往往是一上课,老师就布置课上的任务,在黑板上写出一段话或是几组毫不相干的词语,同学们就开始按照要求写故事或者叙事散文,写完的交上,老师当场点评,点评完的学生这节课就可以回去了,没写完的中午不吃饭也要交上。
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要求是新故事。
现阶段练习的主要目的是把老师帮你精挑细选的“万金油”故事往不同类型考题上“紧扣”。
其实就是应试的套路。
在日常的故事训练中,学生们总会有一两个写得比平时相比还算不错的故事,老师就会把它们选出来,让你不断的进行修改,最终成为一篇能够符合大部分题型要求的“万金油”。
毕竟哪个辅导班的老师都没自信保证自己的学生能够在艺考笔试那么短短的几个小时内,现想出来的故事质量水准有多高。
这样训练的再过两三天很快就会到头,马上迎来的“艺考路线制定”和“院校专题”将会占据老师们的所有精力。
在机构的四个编导班中除了三、四班是二十人的协议小班外,一、二班都是人数过五十人的大班。
毕竟常驻老师也就只有五个人,小两百名学生艺考的路线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分别定制。
人手不够的情况就是合班上课!
合班上课是以往考前最后一月的惯例。
上午代影评的洋姐夸奖了于洛的影评写得十分条理,论点和论据都挑选的很到位,文笔也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
李洋在上面夸着,于洛在下面却是心惊胆战,这还是他小心翼翼的模仿当年自己的感觉写的,用词方面也故意少了许多修饰和形容,让文章尽量朴素一些。
还好没有露什么马脚!
中午放学,于洛回到宾馆,他在思索怎么帮林梦云解决故事写作上的难题。
对于艺考所写的小故事而言,看再多的长片电影也于事无补。
他想起了自己在上大学时练习创作短片剧本时最常用的几个办法。
一是多搜集国内外的高分短片,分析里面的故事结构,以及人物的性格动机,把好的情节和设定记录下来。
模仿里面的人物设定,去写类似题材的剧本。
这样短片看的多了,写的本子多了,结合着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也就有了新的想法。
二是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比如公交车、地铁站附近观察路人的着装和行为推断他的身份,记录他们的日常对话,这些积累对塑造人物形象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他经常在观察的时候会灵光一现,及时记下来,说不定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
三是多看纪录片,这是不出远门就能了解不同地域人生活的最好方式。最接近生活的影片也最容易激起对生活的思考。
总之短片的创作归根结底还是得结合周围和身边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
就目前来说后两种很显然不适合现在的林梦云,而那样的创作手法也仅仅限于创作沉闷的文艺片。
多看短片,模仿写作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
但小学生写作也要有范文参考。
选择“范文”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记起了大三上学期那个上戏出身的老师,在教授导演短片创作课时给大家用来提升品位和格局,为短片创作做参考,花了半个学期解析里面影片的光碟。
回想起来那张光碟上刻英文名至今还记忆犹新。
。
翻译过来就是《给康城的情书》。
由戛纳电影节组委会挑选全球颇具声望的三十五名导演,每人拍摄一部三分钟的短片作为礼物,献给戛纳电影节的六十周年庆的短片集。
这部短片集里面的小短片都很耐人寻味,于洛当年也是由老师带着才基本解读出来的。
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篇“命题作文”。
一正片时长三分钟,二必须致敬戛纳,三要有电影元素在里面。
看看国际名导是怎么处理“命题作文“的,这要比模仿其他短片写本子强百倍。
作品集早在o7年第6o届戛纳电影节结束后就已经在国际上公开行以飨影迷。
只是国内互联网还没有这么达,所以于洛并没有找到这部作品集的资源。
幸运的是于洛前世经常买冷门碟的淘宝店居然被他给搜到了,没想到这店居然是o7年开的,电话打通后,卖家说有门路能搞到,于洛想都没想就顺带着把原准备当替代品的《巴黎,我爱你》系列的光碟一并订上了。
看到几百大洋就这么没了,于洛的心别提多疼了,那可是自己一周的生活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