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李玲大姐——集邮记者中的大姐大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12)
12、李玲大姐——集邮记者中的大姐大
顾雪林
在bj的新闻媒体界,报道过集邮活动的女记者很多,如:工人日报记者高莎、新华社记者卫敏丽、北京晚报记者王晓阳、中国教育报记者夏伦勤和尚欣佳等,但是,《集邮》杂志的高级记者、编辑李玲才真正是bj记者中的集邮行家,她写的各种集邮宣传文章非常多,且质量好,居所有女记者之冠,无愧于bj集邮记者中的大姐大。
我认识李玲很早,大概是1985年,我创办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时,就和李玲打过交道。当时《集邮》杂志的总编是姚振亚,编辑记者中就有李玲了。记忆中的其他人有郝宪明、董至德、蒋礼、郝法泉等。
说起来,我和李玲认识37年了,是老相识了。李玲的年龄应当比我大,这是《集邮》杂志编辑董至德后来告诉我的,但究竟大多少,我至今也不知道,女士的年龄,谁敢随便问啊!
1986年9月10日,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联合北京市集邮协会、北京市教育局和中国教育报等联合举办“庆祝教师节集邮座谈会”,李玲出席了这次座谈会。当时,我是这个座谈会的主持人,在这次活动中,不但认识了李玲,还认识了邮票设计家卢天骄,集邮家王渭、林轩等。从这次活动起,我对李玲算是有了较深的印象。
我对李玲37年前的印象是:一位年轻、漂亮、干练的女记者。
最初,李玲给人的感觉是不苟言笑,为人严谨,但是一旦熟了起来,也是满口幽默风趣的语言。作为集邮圈的女记者,李玲非常注意自身形象,总是打扮得很得体,时髦而又不妖冶,文质彬彬,一口标准的北京口音的普通话,讲话清楚流畅,很吸引人。
我对李玲记忆最深刻的,是下面这件事:
1997年第一期《集邮》杂志发表了李玲撰写的长篇报道《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者实现大团圆》,第一次在《集邮》杂志上多次完整出现“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字样,李玲在文中郑重其事的写到:中国教育报国际部主任顾雪林为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长。
一般读者可能并不明白,只有我心里清楚,李玲能这样写,要顶着多大的压力。当时在全国集邮联,某位领导提出,集邮组织中,不能出现第二个“联合会”。所以,在一些集邮报刊中,常常把“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写成“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协会”。社会媒体并不理会这个要求,都是写成“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没有人会去掉“联合会”字样的。李玲对此心里很明白,她也知道我对此的不满。
1997年,李玲终于下决心,在《集邮》杂志的正式报道中,使用了“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全称,这在集邮媒体中,引起非常大的反响,此后,“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的署名,不再成为问题。这是我一直非常感谢李玲大姐的地方,当时的《集邮》杂志总编是蒋礼,可惜他后来不幸因车祸去世,我对蒋礼也是心存感激的。
在当时举行的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常务理事会上,李玲还欣然接受担任本会的秘书长和常务理事,公开站出来支持我们这支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的新生力量。此事,在集邮新闻圈,反响极大,影响极大且影响深远!
我一度对李玲大姐很担心,毕竟,她所在的《集邮》杂志属于邮电系统,有些人是她的直接上级。李玲对我说:“没什么可怕的,我不过做了一件实事求是的事,内心无愧。你别担心!”
我对李玲的感激之情,在心中埋藏了很久,一直没好意思当面对她表达过,这次借此文,向李玲大姐非常郑重的表示衷心感谢!这也是我为什么在这批文章中迟迟未写李玲大姐的原因,我一直在找一个文章能公开发表的机会,这次,机会来了。我的这篇文章,能通过起点中文网、腾讯网、八一中文网、创世中文网、qq阅读等网站,很快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广大读者。
这几年,我和李玲大姐还能常常在一些集邮活动中见面,她和我都已经退休了,但我们仍然活跃在一些集邮活动中,相视一笑,彼此支持,彼此信任,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起迎接中国集邮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
(我也要向起点中文网阅文作家专区表示感谢,好几篇文章的发出,引起很大社会反响,让我了却了很多积在心中的感激之情!谢谢亲爱的第一编辑室的年轻的编辑们!我这次,一定要有话说在明处,公开表达心迹,不再暗中积存了!人逢喜事精神爽!在大大方方的方面,我们需要向今天的年轻人学习!)
? ?我向起点中文网阅文作家专区表示感谢,好几篇文章的发出,让我了却了很多积在心中的感激之情!谢谢亲爱的第一编辑室的年轻的编辑们!爱你们!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