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第十三次相亲170

类别:历史小说       作者:东方甲天下     书名:M君的相亲小记
    第254章 第十三次相亲170
    不知道经过哪位成功人士的运作,现在的网络上流传着一句笑话:孔子的《论语》是当时道上的规矩。
    抛去其中的戏言成分,《论语》确实是描述社会规矩的著作。
    只不过这规矩不是针对所谓“道上”的人,而是面向社会生活中的所有人类。
    通常,人们认为孔子强调的中心论点是“礼”,孟子所推崇的是“义”。
    据m君理解,孔子的规矩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礼、仪、道、德”,核心不是“礼”,而是“德”。
    什么是“德”呢?
    德,有很多解释,就像佛陀的论述,被人们解说出成千上万中说法,就算是三藏法师亲自去天竺,取回当地尚存的古经,也没能解决,人们看佛经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
    “德”的定义,也面临这种问题。儒家弟子对这个字有许多具体描述,却都是隔靴搔痒,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心中不爽快。
    别家的学者,对这个词的解释比儒家的解说更明确一些。
    比如:法家韩非子对“德”的解释就很简洁
    依照这位法家巨子的说法。
    所谓“德”,就是“威德”。
    有“威”就有“德”。可以说,“威”就是“德”之母。后者是前者之子。
    那么,“威”又从哪里来?
    不同的“威”来源不同。
    野兽的“威”通常来自尖牙利爪,特别是狮虎熊豹这些大型食肉动物。
    而,豺、狼、鬣狗这些体型较小者,其“威”来自于种群数量。
    单只公狼或鬣狗的破坏力大致与一头野猪相当,甚至还稍显不足。单只豺在力量与体力上就全面落后于野猪。
    但是,在自然界,野猪是这些野兽的猎物。
    原因就在于狼等野兽捕猎是有分工合作的群体行动,会使用各种策略,把野猪与群体分开,把局面由多对多,变成多对一。
    这时,狼群豺群就可以对野猪产生“威德”,并以“德”服猪。
    那么,一个组织的“威”来自何处呢?
    关键在于“刑”。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
    “刑”就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尖牙利爪,是这个组织分割、分离、解决“野猪”的策略。
    简而言之,法家的“德”以令人恐惧为基础,就像传统婚庆里的红色,看起来似乎是喜庆色,实际上是用来威慑人与不详的恐怖色。
    当然,现在人们普遍忘记所谓喜庆色,本意是用来逐退不详的。
    这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不太重视东方古老智慧的传承有关。
    在古东方智慧里,祸与福,祥瑞与灾异,阴与阳都与硬币的两面一样,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于一个统一体里的。
    依据这种观点,喜庆活动中必然蕴含着祸端的萌芽。而红色作为取自神灵袍子上的颜色,在人们的心目中有驱散灾祸的神效。
    于是乎,人们就会在新婚当日大事铺张红色物品。
    有人或许认为这是无稽之谈。
    最好的证明,就是古代刽子手杀人时,都是身穿红衣,目的就是辟邪驱鬼。
    就算有人爱吃人血馒头,大概也没法公然宣称,砍头的刑场是一个举办喜庆活动的所在。
    法家学说没能像儒家学说一样,被帝制时代的君主们摆在明面上,大约败在法家学者对道术的描绘过于直白,不像其他学派学者善于使用瞒天过海的骗人计量。
    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除了西汉初年朝廷使用黄老之道,帝制时代大多时候所盛行的外儒内法的统治策略。
    政治家毕竟都是现实主义者,作为暴力机关的实际操控者,自是明白到底什么统治技术最实用。
    或许,因为商鞅、李斯的下场过于悲惨,后世的学者都不愿意自认是法家信徒,反而都给自己披上一件儒家的外衣,伪装做孔子的徒子徒孙。
    m君自不是法家思想的信徒,当然也不是法家的。
    他更喜欢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名实学,也就是公孙龙这一派的理论。
    名与实,实际就是阴与阳,就是道与德。先秦诸子百家本质是殊途同归的。
    他白天想多了这些事,就会在晚上做梦,以至于,有时候会想在睡觉前,先把脑子拿出来,放在床头柜上,等早上睡醒,再装回脑壳里。
    可惜,他不是机械人,没法像摘插外置存储卡一样,轻易拿走放回脑子。
    不过,就算是机械人,应该也没办法做到这种事。一带摘掉中枢控制系统,大概率会直接停止一切动作。
    有个怪事是苍蝇似乎可以摘掉脑袋到处飞。
    这实在让m君不明所以。
    难道苍蝇的脑袋只是摆设?不过是个可有可无是肉疙瘩?
    这玩意大概是没脑子,或者不用脑子。
    不过,似乎很少有人笑话苍蝇笨?
    难道,苍蝇不是用脑子思考问题,而是用胃吗?
    说实话,他都不知道,这小东西有没有胃。
    好在,人睡着后,不会再为这种无关紧要是事烦心。
    只不过,人总难免被噩梦打扰。那些将他惊醒的噩梦里很少有血腥暴力情节。
    诸如:幽暗深谷中,露出一对猩红的圆眼;或者,突然间从路边的草稞子里,钻出一只来自地狱的妖魔。
    他的梦恐怖之处,不在这些能带来官能刺激的元素,而在心境。
    所谓全在心境,就是你感到害怕,别人未必会怕,没准还会很欢喜。
    比如:有的人见不得毛茸茸的小东西。
    m君却觉得那些小家伙都很可爱,像是小狗、小猫、小蝙蝠,甚至小老鼠,都是很可爱的小东西。
    在恐惧应生于心境这一点上,日本的恐怖电影做得比较好。
    许多日本恐怖电影在背景画面、人物形象、奇异声响、怪异的人物互动等方面下手,营造出能将恐怖直达人心里深处的可怖气氛。
    这些电影未必有鬼怪的真实画面,或者仅给恐怖物一两个模糊不明的镜头,就能让人额头上涌现豆大的冷汗珠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