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商队和东海岸的海口都成了活跃区,华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也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像淮郡这样的地方偶尔已经能看海外商人出入。
一开始大家还看个稀奇,可时间久了也就没什么感觉,这些异域人除了长得和本地人不太一样,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并不像大家伙一开始以为的那样是“妖魔鬼怪”。
荀皎甚至还特意带楚国前来求学的学子特意去观察过那些人,就是不想让这些学子回头再一惊一乍回头在书院说出什么贻笑大方的话来。
在华国已经待了六七年的荀皎其实很清楚两国之间思想的差距,曾经的辉煌让许多人喜欢固步自封,完全不肯相信世界一直都在改变,崔君曾经说过“格物学”就是她从海外高人那里学习的大部分知识,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是灿烂的瑰宝这没有贵贱之分,他们应该用更广阔的心胸去看待世界。
时知最近在扶持一些新兴手工业,她打算把对外贸易做大,那出口的产品就不能太单一,现在除了棉布、瓷器、丝绸、食盐还有茶叶,华国其实并没有其他大宗能出口的商品。
于是很快“格物学”教材又改版了,新的教材里加了用琉璃器具进行对部分物质“蒸馏”和“提纯”的知识点。
没过多久,就有学生把白糖和精油在的书院实验折腾出来了低配版,很多人这才恍然明白教材改版的用意,时知故意把这些知识点放进去,那必然是鼓励大家生产这些东西的。
早年从空间里拿出的甜菜也终于有人问津了,毕竟这甘蔗不是什么地方都产的,而这种甜菜产糖量比甘蔗都高。
只不过现阶段经营白糖作坊是需要到工业司和农业司备案签合同的,种植甜菜的地区不多,作坊主要是不签合同在北方那根本找不到原材料。
至于精油,它的原材料和用途就注定这玩意儿不可能大规模推广,除了有闲钱的谁用得起这玩意儿啊?
时知把它放出来其实就是为了扩大海外市场的,她要让别人一想到精油就想到华国,这单靠崔氏自己做买卖根本不可能做到,她也没有功夫再研究这些东西,还不如把大体理论公布出去然后让那些善于钻研的人去研究,说不定就能成为特色呢。
那些海外不远万里来求学的人,时知态度很明确,只要是手续齐全与华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的国家,你的子民如果能通过入学考试交够学费,华国所有书院都将一视同仁,当然了这些国家也要对华国提供同等待遇。
知识是要交流才能迸发出新的火花,如果自己不努力,那么守着再多宝藏也终究还是会被别人超越。
至于火炮和火药的知识?不好意思,这玩意儿的确是“格物学”的内容,可你见哪个知道这世界上存在原子理论的人就能造出原子弹了?
教材上什么该出现什么不该出现,时知心里清楚的很,至于后来人能不能靠自己摸索出来,答案是肯定的,毕竟另一个世界没人提前教这些东西最后也问世了。
扶持手工业和商业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起码现在华国一年的税收就能赶上过去大良巅峰时期三倍,而华国的国土面积其实还没有它曾经的一半大。
华国开国七年,终于实现了时知曾经许下的承诺,田亩赋税降到了二十税一且承诺华国农业永不加税。
这让原本很多不赞同她“工农同本”政策的人都闭上了嘴,毕竟目前看来手工业起来后农业不但没受影响反而得到了实惠。
原本担心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效率的不断提高还没有发生。
反而因为每年拨款兴修水利的钱越来越多,农业抗旱涝灾害的能力反而加强了。
“以前重农抑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产力不够,只要生产力解决了,这些其实都不会是问题。”时知在教导荀皎和阿照时特意点明了她之所以重视机械研发和改造原因,让他们也明白解放劳动力的重要性。
自从楚国的学子过来,白雀手底下的人就多了许多工作,但一切都是暗中进行,做这一切倒不是怕他们学去什么,而是怕他们中间有人趁着这段时间留下些什么不该留下的。
“楚国和华国早晚是要统一的,越早完成统一,两地百姓的隔阂就越小,所以学业交流和贸易往来是必须要有的。”时知知道白雀等人在担忧什么,然而目光放长远一些,现在觉得麻烦的东西其实都是在给将来省力气。
“那些学子近来所受到的触动颇大。”白雀一直都派人关注着他们,自然把他们的动态了解得很仔细。
时知笑了:“这正是我要的。”
华国的百姓和儒生其实已经在立国前就开始接受着改变,潜移默化十几年还不觉得什么,可楚国那些人对如今华国的一切都是猝不及防接触的,无论从生活习惯还是思想面貌会受到巨大冲击。
荀延立国后集权力度不断增强,对各种思想的打压和把控也比大良末期严格的多,从某些方面来说楚国的儒生地位和话语权在直线下降。
当他们来到江南,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新世界,不可能不触动,尤其是江南这两年民生全面复苏,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发展都上了历史新高度,那些学子但凡有点心气就知道要上进。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实往往都是很残酷的,他们在华国见到、学到的东西回到楚国后大部分还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